建昌幫之起源歷史考證
閱讀
| 發布日期:2021-07-19 13:14:51
“建昌幫”是我國南方一大藥幫,以中藥飲片炮制和集散經營而著稱,歷史淵源悠久,影響地域廣,在海內外中醫藥界均有較深的影響,享有“藥不過建昌不靈(行)”“建昌名醫譽天下”“建昌認同似金規,不過建昌藥不靈”等美譽。建昌幫的發祥地是江西省南城縣。該縣古代曾稱為“建昌”,歷代為建昌軍、建昌路、建昌府的治駐地。資料記載:“唐開寶年李煜以南城置建武軍,太平天國三年改建昌軍曰建昌路。”“明洪武二年二月改為肇昌府,九月改建昌府(明史)。”到民國元年(1912 年) 改南城,直屬省府。解放后又改歸撫州地區管轄。古代建昌經濟較繁華,地理位置是處于贛閩交通要處。江和黎灘河是建昌的天然屏障,依城而過,在府城東北二公里處匯合,入贛江后進入長江,連通了建昌與外界。府志稱建昌“林奇谷秀水繞川環,控御七閩牽制百粵,據五嶺咽喉,控三吳之襟”“上有蘇杭,下有建昌”“市肆繁密,邑屋華好”“歲常豐饒,民皆禮讓”。明朝時,有兩支朱元璋的后代曾先后封藩建昌,一是仁宗第六子朱瞻崗,荊王:一是憲宗第六子朱檳,益端王。正因為建昌是我國古代的政治、軍事要地,自然資源豐富,當地的經濟貿易、醫藥文化便隨之發展繁榮起來。建昌幫的起源,得益于東晉時期醫藥學家葛洪和唐代一些道教人士在南城的醫藥活動。《道光南城縣志》載曰:“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自號抱撲子。究覽典籍,尤好神仙道養之法。洪見天下已亂,避地南城麻姑山。有葛仙丹并相傳,洪于此煉丹故名。”“葛仙丹井”“煉丹灶”“煉丹室”是當年葛洪在麻姑山煉丹制藥留下的遺址。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的《麻姑山仙壇記》中便引用了《神仙傳》中“麻姑者, 葛稚川神仙傳云??”《麻姑山仙壇記》是唐代撫州刺史(當時南城屬撫州管轄) 顏真卿多次登麻姑山后寫下此文,現有碑刻。這些記載說明葛洪在南城采藥、煉丹制藥的經歷。葛洪是我國歷史上的大醫藥學家,是歷史上中藥化學制藥的創始人,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葛洪著有的《肘后救卒方》便記述著鉛硬膏,干浸膏、臘丸、濃縮丸、錠丸等多種劑型,以及天花、狂犬病的治療,青蒿治瘧也是首見于葛洪的應用和記載。葛洪在南城的醫藥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當地人們對藥物制備和應用的認識,這為后代建昌幫的興旺起到開創性歷史作用。除葛洪外,《正德建昌府志》《道教大辭典》還記載了唐代的東南道教主鄧紫陽和鄧延康等其它多位道士為南城人并在南城煉丹制藥的事跡。他們的煉丹活動對建昌幫的起源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建昌幫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晉朝時期。